6月的蚶江,海風輕拂,民俗盛宴如期而至。在“第十九屆閩臺對渡文化節暨蚶江海上潑水節”民俗踩街活動中,一支特殊的隊伍——蚶江鎮老教委藝術團禮鼓隊,吸引了眾人的目光。這支成立于2012年的隊伍,以超過50名隊員的規模,平均63歲、最高81歲的“銀發陣容”,敲響了傳統民俗與時代活力的交響。
鼓聲鏗鏘,是歲月沉淀的厚重,更是不老初心的熾熱。當81歲的盧阿婆揮起鼓槌,花白發絲與軍裝服飾相映成趣,節奏明快的鼓點如海浪奔騰,瞬間點燃了街頭的氛圍。隊員們雖年過六旬,卻以飽滿的精神、整齊的律動,展現出“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的風采。
作為閩臺文化交流的重要載體,這場踩街活動不僅是兩岸民俗的“對渡”,更是代際傳承的“共振”。禮鼓隊隊長蘇木蘭表示:“我們這支隊伍走過13個春秋,從青絲到白發,不變的是對鄉土文化的熱愛。每次站上舞臺,都想讓年輕人看到,老祖宗的東西不能丟,更想讓臺灣鄉親聽見,兩岸同根同源的鼓聲從未停歇。”
閩臺對渡文化節暨蚶江海上潑水節,已成為聯結閩臺兩岸的文化紐帶。而老教委藝術團禮鼓隊的持續參與,更賦予活動別樣溫度——當銀發族用汗水詮釋文化堅守,傳統便在時光中煥發新生。正如現場觀眾感慨:“鼓聲里有老一輩的情懷,更有閩南文化的根脈,這才是最動人的‘非遺傳承’。”
(記者?劉曉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