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閩臺鄉建鄉創,賦能城鄉融合全域共富,石獅再迎好消息。日前,省住建廳公布2026年閩臺鄉建鄉創合作省級財政支持項目,石獅市上榜“2026年閩臺鄉建鄉創合作縣域連片典型工程”創建名單,是全省僅有的3個縣域連片典型之一,將獲得1000萬元補助。
記者從市住建局獲悉,此次我市申報納入連片創建典型的,主要是沿石永路兩側的寶蓋桿頭村和永寧鎮西偏村、金埭村、梅林村、港邊村。在2026年至2027年的兩年創建期內,我市將以此“兩鎮五村”為核心,引入臺灣專業團隊提供“駐村陪護”服務,推動沿線鄉村連片發展,著力打造為“閩臺協作促城鄉融合示范帶”。
五村示范 串珠成鏈
鄉建鄉創,重在創出特色、留住靈魂。為此,此次連片典型創建,我市緊扣五個村的資源稟賦、發展需求,圍繞環境整治、產業培育、文化挖掘、空間提升等核心任務發力,探索走出一條從“紅色初心”到“藍色共富”的閩臺融合之路。
“比如桿頭村是石獅的紅色革命基點村,此次創建重點就突出紅色教育,落腳點在愛國主義教育研學線路的景觀提升,打造為‘家門口的紅色課堂’。”市住建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而西偏村背靠寶蓋山風景區,有發展“生態康養”的天然優勢,因此將重點打造融“醫養結合、運動康復、自然療愈、精神滋養”于一體的頤養家園;金埭村僑鄉底蘊深厚、古厝建筑眾多,創建重點在于推動古厝活化,打造集“文創開發、研學體驗、創業孵化”于一體的“兩岸創藝聚落”;梅林村擁有梅林國家一級漁港,是欣賞落日的絕佳“打卡點”,將重點打造為集海鮮交易、餐飲體驗、濱海休閑等于一體的活力水鄉漁村;牡蠣是港邊村的招牌名片,此次創建的發力方向,在于打造集養殖觀光、美食加工、文創體驗于一體的牡蠣全產業鏈體驗基地。
項目帶動 分批推進
為保障創建工作扎實推進,我市專門出臺實施方案,在突出特色的基礎上,聚焦農房居住品質提升、人居環境質量提升、鄉村景觀設施提升、惠民公共空間提升等重點,策劃生成54個項目,分批實施、接續推進。
其中,農房居住品質提升主要圍繞示范農房建設、適老化改造、民宿化改造;人居環境質量提升則囊括垃圾和污水管網治理、建筑風貌管控整治、桿線拆廢落地、房前屋后景觀提升等;鄉村景觀設施提升主要包括對自然生態景觀的微整治、微改造,對文化景觀的深度挖掘,并通過景觀小品、景觀墻等形式展現,講好石獅鄉村故事。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惠民公共空間提升。市住建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將引導創建各村盤活閑置地塊,完善休閑、文化、體育、養老等功能配套,培育特色餐飲、農產品展銷等產業空間,引入文創市集等消費場景,對現有公共設施進行無障礙改造,持續提升群眾的獲得感。如桿頭村的文化活動中心、西偏村的“碧道”項目、金埭村的“百年榕樹村咖”、梅林村的益民路海鮮電商零售一條街提升、港邊村的西區燈光球場等。
創新機制 多元運營
推進閩臺鄉建鄉創合作,落腳點在于促進閩臺融合、助推鄉村振興、帶動村強民富。
為確??h域連片創建見行見效,我市專門組建工作專班,將加強日常統籌調度和進度督導,及時協調化解相關問題。尤其是系統化推進閩臺服務網點建設,為臺灣團隊提供涵蓋政策咨詢、項目對接、落地跟蹤及問題協調的“一站式”服務,協助做好駐村陪護服務,確保相關合作項目精準落地、高效實施。
同時,強化用地、資金等要素保障。通過財政投入、專項政策資源支持、引導社會資本參與等渠道,計劃總體統籌安排2300萬元以上的創建資金;統籌財政資金、村集體收入、運營收益設立“鄉村設施管護專項基金”,保障設施長期維護,并建立村民議事會、鄉賢理事會監督機制,定期考核管護成效,確保設施“建得好、管得久、用得上”。
為調動各方參與積極性,我市還將創新收益保障機制,通過“全員經濟合作社”或“強村公司”、第三方專業機構、臺灣團隊等多元主體,整合村莊內分散的土地、閑置資產等資源要素,明確利益分配方式,抓好各村特色產業項目運營?!氨热鐥U頭村的紅色研學線路、西偏村的養老服務中心、金埭村的閩臺創客基地、梅林村的海鮮批發市場、港邊村的海蠣一條街等,因地制宜導入適合的運營模式,以此推動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村民變股東,有效拓寬村集體和村民的增收渠道。”市住建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記者 康清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