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端午佳節將至,石獅的老年朋友們早已行動起來,以多種形式傳承民俗文化,為傳統節日注入溫暖與活力。近日,記者走訪發現,不少老人紛紛走進社區、學校,化身“民俗導師”,在包粽子、制香包、排節目等活動中展現銀齡擔當,成為街頭巷尾一道溫馨的風景線。
5月26日,在長福社區“黨建+”鄰里中心活動現場,經驗豐富的老年志愿者黃阿姨以及她的同伴們正圍坐在一起,手把手教年輕人包粽子。粽葉翻轉間,三角粽、四角粽等傳統樣式逐一成型,黃阿姨一邊示范一邊講述著“餡料配比”“捆繩手法”里的講究。“包粽子不僅是手藝,更是老祖宗傳下來的心意,希望年輕人別丟了這份傳統。”黃阿姨笑著告訴記者,她特別喜歡看年輕人捏著粽葉認真的模樣。“孩子們學得越認真,說明老祖宗的手藝后繼有人啦。”另一位參與活動的老人感慨道。據了解,連日來,不少村(社區)紛紛組織類似活動,幾乎每個活動現場都吸引不少年輕居民與小孩參與,現場洋溢著老少共學、其樂融融的氛圍。
與此同時,部分老年朋友走進校園,為孩子們帶來別開生面的香包制作課。在市區一學校內,不少老人受邀入校,以小組的形式,分別帶領孩子們選布料、填艾草、制香包,一個個繡著吉祥圖案的香包在指尖誕生。“香包不僅能驅蟲避疫,更承載著祈福納祥的美好寓意。”年過六旬的楊阿姨耐心講解著民俗知識,讓孩子們在動手實踐中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艾草要混著薄荷、丁香,縫好后掛在床頭,一整個夏天都清爽。”另一位老人說。
此外,石獅的老年文藝愛好者們也在緊張排練端午主題節目。連日來,不少基層老年學校合唱隊、舞蹈隊的老人們身著傳統服飾,沉浸在節目排練中。據悉,這些老年文藝愛好者正著手籌備去市老年大學參加紅五月主題文藝活動。“我們想通過表演讓更多人感受節日的熱鬧,同時也展現基層老年人的精氣神。”參演者老林說。
從社區到校園,從手藝傳承到文化展演,石獅老年朋友們用實際行動詮釋著“老有所為、老有所樂”的生活態度。這些活動不僅拉近了代際距離,更讓端午民俗在互動中煥發新生,為傳統節日增添了溫暖的人文底色。
(記者 劉曉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