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湖濱街道的街坊們發現,身邊的變化越來越大——休閑的地方環境變好了,難走的路變平了,住得也更踏實了。這不,8個文明城市創建獎補項目剛完工,全是解決咱老百姓日常煩惱的實在事。
先說說林邊社區的變化。以前瓊林巷35號那段路,坑坑洼洼的,下雨天全是積水。瓊林中路立體停車樓旁邊的水溝,天熱的時候一股臭味,路過的人都得捂著鼻子。更讓人擔心的是東瓊巷14號和玉林路161號旁的井蓋,裂了好幾個口子,晚上走路得格外小心。這次社區申報創建獎補項目,不但把破損的路面修得平平整整,還把瓊林巷13號邊、瓊林巷21號前的水溝和暗涵都疏通翻新,壞井蓋也全換成新的。住在瓊林巷的李大叔說:“現在出門走路不用盯著腳底下了,水溝也清清爽爽的,下雨天家門口再也不積水,心里踏實多了!”
林邊社區綜合樓A、B幢的居民也終于放下了心。之前這兩棟樓的外墻出現掉墻皮的現象。這次獎補項目對外墻進行徹底修補,新刷的墻面干干凈凈,看著就舒心。居民王大姐說:“以前窗戶都不敢開太大,就怕墻皮掉進來,現在好了,打開窗戶通風,再也不用提心吊膽了。”
新湖社區的街坊也看到了周邊環境的變化。新湖步行街的公園以前地磚松了,周邊小區樓棟外立面的墻體也有脫落,看著破破爛爛的。現在公園重新改造,地磚鋪得整整齊齊,12處破損的墻體也補好并刷了新漆,傍晚時分,很多人帶著孩子來散步,熱鬧極了。
長福社區的街坊以前騎電動車最愁充電,要么從家里拉電線下來,又危險又不方便,要么得跑老遠找快充。現在高新路、九二東路、長輝路都建了便民充電站,插卡就能充,價格也實惠。的確,長福社區通過“貼近需求的布局、安全合規的設計、便捷經濟的服務”,既解決了個人日常用電的“痛點”,也為社會層面的綠色出行、基礎設施完善提供了支撐,完成個人需求與公共利益的雙向利好。
這8個文明城市創建獎補項目動靜不大,卻全落在了咱老百姓的需求上。如今出門路平、住得安全、休閑有地兒、充電方便。“這樣的文明城市創建,咱老百姓舉雙手贊成!”湖濱街道的街坊們紛紛表示。
(記者 張軍璞 通訊員 洪鴻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