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獅地處水尾,水資源匱乏,打井不易。老一輩人常說“井水流,祖業留”,于是散落在石獅的每一口古井,都成了一方水土的“珍寶”。它們或隱于街巷拐角的榕蔭下,或嵌在村落民宅的圍墻間,或守在寺院的禪意里。這些古井,不只是解渴的泉眼,更是承載著一代人的念想、刻著歲月紋路的閩南鄉愁符號。本期光影生活版,邀您循著井沿的凹痕,在一汪清泉中,讀懂石獅人藏在井里的鄉愁與傳承。

永寧老街半邊井
永寧老街的煙火氣里,一口“半邊井”最是暖人——井身一半隱在民宅院內,一半露在巷中,這“半邊”的溫柔,是旅菲華僑陳增沛留下的鄉愁。當年鄰里用水難,陳增沛主動將自家圍墻后退半尺,讓水井“跨”過墻,鄉鄰門外就能汲水。這口井藏著閩南人“樂于分享”的特質,更藏著永寧老街人的童年記憶,成了老街人的鄉愁印記。

蚶江石湖八角井(俗稱“皇帝井”)
如果說半邊井藏著街巷的暖,那么石湖村的八角井,便承載著更久遠的歲月鄉愁。這口被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的古井,俗稱“皇帝井”,最特別的是其用整塊花崗巖鑿成的井欄外圈為棱角分明的八角形,內圈卻磨得圓溜溜。據傳,宋端宗趙昰率殘部南逃至此,將士們口干舌燥之際,掘出了這汪清泉。“皇帝井”的名字便隨井水流傳至今,成了石湖人嘴邊的“老故事”。如今五塊平整的石板蓋在井口,留下三個圓圓的汲水口,既防孩童失足,也方便村民汲水。

靈秀港塘村五角星水井
走到港塘村的籃球場旁,目光總會被那口五角星井所牽引,水泥與石塊砌成的圓形井臺中央,一顆鮮紅的五角星雖被風雨磨得有些斑駁,卻仍明亮得像當年刻下時的模樣。五角星的五個角間,均勻分布著五個圓形汲水口,井口邊緣的淺凹痕,是一輩輩村民彎腰提桶留下的印記。

金相院棲真古井
金相院內有一口棲真古井。2020年修復寺院,工人在墻內發現它時,井壁的唐代青磚還印著清晰的紋路。

玉湖豆腐廠井沿塔
要是想一次性見著各個年代的井沿印記,玉湖豆腐廠便是最好的去處。廠區角落的陳列區里,不同年代的井沿靜默排開。那座用百余塊老井沿壘起的“井沿塔”,錐形塔身層層疊疊,每一塊井沿都帶著獨特的印記,塔縫里鉆出的青草,給這段“井的歷史”平添了抹生機。

永寧包公巷古井

八卦街延泰巷古井

寶蓋塘邊村古井

萬燈巷三孔古井

和平路水井
石獅的古井,從來不是孤立的泉眼,每一口井都裝著一段獨一無二的鄉愁:半邊井的磚縫里,是華僑對鄉鄰的惦念;八角井的井欄上,是幾百年歷史的溫度;五角星井的凹痕里,是市井人家的煙火。這些井還在,石獅人的鄉愁就有了歸處;井水還清,歲月的溫度就能順著水桶,一代代傳下去。這份牽掛,即是對家鄉最樸素的念想,也是刻在血脈里的傳承。(傅文忠 顏華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