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航標姑嫂塔
海上航標六勝塔
“貓兒火”燈塔
祥芝角燈塔
梅林碼頭燈塔
祥芝國家中心漁港內燈塔
浯沙燈塔又名浯鼻塔
泉州跨海大橋燈塔
伍堡哨所,既是哨所也是燈塔
夜晚的浯沙燈塔
“宋元中國看泉州,海絲航標看石獅”。地處海上絲綢之路東方起點,向海而生、因海而興的石獅,港灣多、礁石多、岬角多,燈塔自然也多。首屈一指的,當屬蚶江石湖金釵山上的六勝塔。
始建于宋政和年間(1111—1118)的六勝塔,是東方第一大港(刺桐港)、海上絲綢之路的第一座燈塔。相傳,塔上曾層層綴滿燈籠,遠眺猶如一根擎天紅燭,成為那個時代的“小蠻腰”,為航海家鄭和第五次下西洋引航開道,指引著一艘艘商船駛入“梯航萬國”的刺桐港,見證“漲潮聲中萬國商”的繁榮景象。
寶蓋山上,與六勝塔遙相呼應的,是泉州灣另一座航標——萬壽塔,又稱姑嫂塔、關鎖塔,其“姑嫂壘石望親”的凄美傳說膾炙人口,成為閩南僑鄉的地標,是石獅人出海打拼的歷史見證,也是護佑商旅的“精神燈塔”。2021年7月,“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項目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六勝塔、萬壽塔、石湖碼頭(林鑾渡)并稱石獅“海絲三寶”,正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這些年,因東大垵(“小威海”)在小紅書上的爆火,讓矗立于祥芝斗美灣突出部的祥芝角燈塔成為“塔紅”。作為東海海區燈塔鏈中不可或缺的一環,祥芝角燈塔始建于1956年,1984年改建,1993年修繕,至今已有近70年歷史。燈塔主體紅白相間、塔高超16米,所照射燈光可達16海里之遠。2024年,圍繞祥芝角燈塔,一座占地60畝的燈塔公園應運而生。
祥芝角燈塔下方的臨海處,還有一座高約5.5米、石砌而成的“貓兒火”燈塔。它曾靠燃燒的煤油來發光,就像貓頭鷹那炯炯有神的眼睛,因此有了“貓頭火”這個可愛的名字。值得一提的是,“貓頭火”燈塔、祥芝角燈塔、姑嫂塔由東往西形成一條直線,海拔依序從低到高,照亮了昔日船只自東海、南洋歸航泉州灣的壯闊航程。
伍堡哨所,既是哨所也是燈塔。它位于鴻山鎮東南側海岬,是20世紀90年代建設的瞭望哨所,2022年,這里建成伍堡哨所公園。伍堡哨所造型極為獨特,“身穿”藍白相間的“新衣”,像極了莊嚴的海軍帽,“藍帽小哥”的外號,拉近與游客的距離。入夜,伍堡哨所披著華麗璀璨的燈光如燈塔般屹立在海門處,照亮漁船的航程。
浯沙燈塔又名浯鼻塔,位于永寧浯沙海灘,北與黃金海岸毗鄰、南與外高村相連、東與深滬燈塔相望。塔呈六角形,顏色為橫式的紅白相間,分兩層,底層高約3米、二層高約13米。晚上,塔尖燈光每6秒閃爍一次,向過往的漁船發出信息。
潮起潮落間,燈塔在時光里嬗變。隨著海上航行衛星導航設備的普遍應用,燈塔已不再擔負主要的航標使命,巍然屹立的燈塔,平靜地接受更多的身份和任務。昔日海上“烽火臺”,今朝文旅“打卡地”,與燈塔合影,成為許多游客Citywalk的重要一環,蔚藍的大海配以燈塔,隨手一拍就很出片。
“燈塔的實際作用,雖不可同日而語,但在輔助航行、進出港口等方面依然給予船只指引、避險。”石獅海峽漁文化博物館館長邱國凹說。這一點,在筆者拍攝過程中也得到印證。入夜后,石獅的不少燈塔依舊閃爍著光芒,那份穿透黑暗的守望初心,依舊在碧波之上恒久流轉。它們靜立海濱,從時光里走來,不懼驚濤駭浪,無論離別還是歸程,都指向家的方向。
策劃:傅文忠 執行:林恩炳 顏華杰